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3-21  点击数: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外国语学院文化书院第七讲

2019年3月19日中午,外国语学院文化书院活动第七讲在和平大楼东楼117教室举行。主讲人朱丹老师以“耻——国之荣辱兴衰之所系”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中国的历史。本次讲座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过去的屈辱史,也让同学们学习到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段历史。

首先,朱老师讲解了“耻”的由来、涵义以及历史典故。朱老师提问:“提到耻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有同学回答:“一雪前耻。”朱老师针对该同学的回答做了相应的拓展。然后,老师谈到了《满江红》,并以《满江红》和孔孟的语录为例,讲到“知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它存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切地了解“耻”的涵义,朱老师讲述了靖康之耻和鸦片战争等历史。靖康之耻中的“耻”不是一般的“耻”,它是级别最高的耻辱,因为它指的是一个民族的耻辱,它不能被简单地称为“shame”,而应当是“humiliation”。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我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为近代中国带来了莫大的耻辱。国耻家恨,乍看起来,源于当权者道德缺失和行政乏信。其实,它与构成家国的每一个人也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从小我做起,要相信自我内省的力量。自省和慎独,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至“止于至善”。

接着,朱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关于“耻”的英文表达。例如,不耻下问的英文表达是“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奇耻大辱的英文是“a burning shame”.这让同学们在了解“耻”的内涵的同时,也学习到了不少关于屈辱的英文表达,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最后,朱老师提出了几个关于屈辱的问题。例如“不齿与不耻”的区别,成语“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历史典故等等,同学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朱老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讲解,使同学们对“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耻”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学习了解的话题。经济富强易,精神富强难。要想消除整个民族的劣根性和丑陋面,还需要我们百倍努力。只要我们正视耻辱,做到“知耻而后勇”,一个文明富强的中国终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撰稿吴潇雨李林遥

摄影吴吉潇

2ABD16C9AC9156F344F263D948F3E9FB

98F285789B5E2AC4481122E98EBD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