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忍文化”,悟传统之绝学
2018年9月25日中午,外国语学院文化书院活动第三讲在仁爱大楼122教室举行,主讲人唐玉婷副教授以“忍——中国人的民族表征”为主题,带领学员进入了“忍文化”的学习,诠释了“忍文化”的精义和内涵。
唐老师首先为学员解释了何谓民族特征,它可能是一个字、一个短语、一种思想,其作用有如意念体系,把整个国家民族凝聚在一起,促使该国人民为着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共同追梦、筑梦、圆梦。接着,唐老师请同学们分享了对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民族表征的看法。唐老师谈到,我国的民族表征“忍”的内核是自信和坚韧的品格。
为了让学员更准确地了解“忍”文化,唐老师从字形构成上对“忍”字进行了剖析,从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雅·释言》和《集韵·震韵》等书中对“忍”字的解析着手,和学员们一起交流研讨了“忍”的具体含义。
“心坚而能决绝也。”张寿镛在《忍经·劝忍百箴》书序如是说。唐老师为学员详细地分享了这部传达了中国忍文化的著作经典,介绍了如言之忍第一、气之忍第二、色之忍第三、酒之忍第四、声之忍第五等中国忍文化。唐老师认为,“忍”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词,其本意是“含怒如怀刃”,即自我把持的自抑、忍让与谦和。这一点区别于古代,“忍”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突出的价值取向。从古至今,一个“忍”字汇融墨、儒、道、法的文韬武略,融合了百家智慧。人无论贫富贵贱,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当互相包容忍让,求同存异,共生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和人和的大同世界,这是“忍文化”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在授课过程中,唐老师多次强调,“忍文化”对于我们的民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忍文化”在近代遭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大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强烈抨击,但我们也不可一叶障目,忽视了“忍文化”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正面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忍之度”。
最后,来自16级英语一班的王湛博、王宇翔同学为学员分享了关于“忍”的短语和句子,并提出了三个问题,同学们积极地回应,让本次讲座和英语学习紧密联系,圆满结束。
“忍文化”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心性之理”和“成人之学”。文化书院的学子们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学习经典著作,更要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心性,落实到修心和修身上,这才是真正了解和进入传统文化的方法。
/供稿:李林遥(宣传中心)
/摄影:朱欣懿(宣传中心)
/审核:李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