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为疫情,国内外暴露出很多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言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4月8日晚,在外语学院李光荣院长的主持和带动下,外院老师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云端脑力风暴。李院长谈到,作为当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外语老师,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头脑。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去引导、教育我们的学生。李院长请老师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针对李院长提出的问题,外院老师们讨论出了几方面的内容:
一、着眼全局,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
易兰院长谈到:何为命运共同体?有些国人还需要去好好体会其中的深意。面临灾难,没有任何一国能独善其身,没有任何一人能侥幸逃脱。全球化时代,国家不仅仅是自己的,国家属于世界一部分,而世界是大家的。
冯芸老师谈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资源一体化,闭关锁国只会导致中国社会的停滞不前。今年的疫情,确实体现了中国体制在面对困难时的优势,增强了人民的自信,但我们也绝不能盲目乐观,中国必须和世界联手,才能实现更高目标。
石阳老师谈到习总书记之所以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让世界人民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摒弃偏见共同合作方能实现共赢。
黄倩老师也表示各个国家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疫情下,更是要团结抗疫,放眼未来。
二、作为外语人,面对现在的形势和环境,我们老师该如何做?
冯芸老师谈到,我们的人才培养还是要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的策略不动摇。并且,在鼓励走出去之前,要做好学生的爱国教育,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作为教师,更要不忘“教书”“育人”两大初心,始终坚持以德为始,以思为矢的方针,以身作则教会学生成熟的思维,对各种情况冷静客观地思考。
贾璐菡老师结合自己在国外求学的经历,表达了她的看法。出国前她觉得西方媒体代表了言论自由,但出国后发现国外的媒体也有自己的资本和政治偏向,并非完全理想化的自由和平等。她还分享了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个事件,外国网友断章取义地突出了一华人代购的一句不恰当言论,引起美国网民对美国华人甚至是对中国人的仇视。这个事件也告诉我们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希望出国读书的外语人才能够尽每个人绵薄但深刻的力量,去改变在西方媒体聚光灯下,普通外国民众对华人和中国人的固化印象。
洪一江老师也表示只有开放、包容、交流、互通、共进,我们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外语专业人才。搭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外语专业教师的神圣使命。
伍璞老师还提及了我们外院的院训:做人做事并重,外语中文俱佳。我们要培养的是看过世界,心中有沟壑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带着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丰富人生。文化融合的同时坚持本土文化传统。
胡莉老师也表示:文明因互鉴而精彩。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承载着全世界的人文精神。作为外语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多元文化,多维度思考问题。在看到富有活力的中国时,也看到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反观祖国的强大和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生长出更加蓬勃的自信。
三、外语学子应该有更多元、更包容的视野。
作为辅导员的彭丹老师谈及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广泛的视野,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傲。我们鼓励我们的学生出去看看。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
陈倩云老师表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辨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学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等等,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应该更多元,更包容。
而朱丹老师用丘吉尔的名言“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告诉我们:知世界才能创世界,越是这种时候,学生们也要学会面对危机和挑战。
李晓明老师也引用东京大学校长五神真的毕业寄语,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知识密集型社会已经来临。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价值,以及创造怎样的价值,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希望“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成为学生的左右翅膀,有力地振作起来,从而向前迈出一大步。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同呼吸共命运。大学教育也应该做到不偏不倚,用知识消除偏见,我们的外语人才也应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有独立冷静的思考能力,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贡献。
老师们互相交流,碰撞思想火花,为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和培养人才献言献策。邹校长也做出指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多元包容,支持教育面向世界的大方向。
作为一名外语人的我们,在疫情之下应该跟随正确的思想引导,发挥所能,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世界的纷杂,用一种坚定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激流湍洪。不知道同学们还从老师们的头脑风暴里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
供稿:外国语学院
编辑:院宣传中心 蒲雨萱 李雅源